| 新能源汽车政策
来源:沈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时间:2025-01-15
1月13日,《沈阳市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25—2035年)(征求意见稿)》对外发布。
其中提到,建设中欧班列产业园区,重点打造能源与低空经济、现代物流商贸、国际贸易产业链、粮食仓储与食品加工、消费品供应链、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产业组团。
原文如下:
沈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公开征求《沈阳市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25—2035年)(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对沈阳“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定位要求,提升沈阳在我国面向东北亚国家全方位开放合作中的战略地位,沈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起草了《沈阳市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25—2035年)(征求意见稿)》。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如有意见和建议,请于2025年2月12日前通过以下方式反馈至沈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电子邮箱:ghc-fgw@shenyang.gov.cn
通讯地址:沈阳市浑南区沈中大街206号 沈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沈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5年1月13日
附件:沈阳市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25—2035年)(征求意见稿).docx
附件:《沈阳市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25—2035年)(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docx
沈阳市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
行动纲要(2025—2035年)(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批复的《沈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要求,提升沈阳在我国面向东北亚国家全方位开放合作中的战略地位,加快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特制定《沈阳市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25—2035年)(征求意见稿)》。
一、建设背景
(一)沈阳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振兴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东北地区开放发展。2018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来东北视察,提出重要要求,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一系列支持东北振兴重大政策。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提出,东北地区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水平。2024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沈阳市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确定了沈阳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的定位,这是国家赋予沈阳的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沈阳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国家要求的重要举措。
(二)沈阳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是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当前,经济全球化、多极化趋势加剧,“全球南方”加速崛起,金砖国家对全球经济事务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中国与东盟、RCEP成员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继续增长,中俄合作进一步走深走实,为我国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国际市场提供发展机遇。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形势加快演变、“一带一路”建设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沈阳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打造国际化开放新前沿是必然选择。
(三)沈阳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是引领带动东北地区高水平开放的战略举措。沈阳是我国特大城市,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对内对外集聚力、辐射力、带动力强,在区域开放中的核心地位举足轻重。有必要在东北地区率先推进城市发展国际化战略,积极践行我国向北开放的战略安排,有利于形成“南北协同开放”局面,全面挈领东北地区参与东北亚经济大循环,在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枢纽和战略支撑作用。辽宁提出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沈阳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是促进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带动东北地区做好对外开放大文章,推动东北地区加快转型谋大局、开新局的重要战略举措。
(四)沈阳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是更加充分释放自身基础优势的重要选择。沈阳区位优势突出,位于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中心位置,是我国面向东北亚对外交往前沿。沈阳开放经济能级强,国家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一批国家级试点示范作用明显。沈阳产业门类齐全,被誉为“共和国装备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加快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作出了突出贡献。沈阳科技和人才实力雄厚,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方面研发创新能力全国领先。近年来,沈阳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全面增强,观念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呈现出向上向好的态势趋势气势。在未来振兴发展的新阶段,沈阳将把握历史机遇,把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全方位提高各领域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推动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
二、总体思路与行动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为统领,持续深化“一枢纽、四中心”国际化内涵,推动产业发展与转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社会发展与转型,加快锻造国际经贸交流、全球资源要素配置、全球科技创新策源、国际综合服务等功能,全方位打造东北亚开放合作新高地、国际化现代综合枢纽、国家先进制造中心、国际性科技创新中心、国际化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开创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高水准国际化牵引全面振兴新突破的新局面,努力在辽宁打造新时代“六地”中当好“排头兵”,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沈阳新篇章。
(二)战略定位
东北亚开放合作新高地。加快高能级开放平台建设,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大力发展面向东北亚地区的开放型经济,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发展格局,打造面向东北亚的开放合作新高地。
国际化现代综合枢纽。发挥沈阳国际化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物流枢纽、信息枢纽等优势,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更好融入全球价值链网络,建设服务东北、融入环渤海、辐射东北亚的国际化现代综合枢纽。
国家先进制造中心。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跨区域产业协作和国际产能合作,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先进制造中心。
国际性科技创新中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东北全面振兴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在东北亚体现重要地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国际化现代服务业中心。服务国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局,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中心。
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发挥沈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优势,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加强多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培育壮大文创产业,努力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
(三)行动步骤
秉持“先谋后动、动则必快、动则必成”的行动理念,遵循“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注重实效”的行动原则,分2027年、2030年、2035年三个阶段,按近期、中期、远期分步实施,高效有序推动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建设各项任务。
第一阶段(2025—2027年):以搭建国际化平台、营造国际化应用场景为重点,提高在东北亚地区的要素汇聚、产业竞争、对外交往水平,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建设初见成效。
第二阶段(2028—2030年):强化国际化功能,增强在东北亚的资源配置、综合服务和辐射带动能级,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第三阶段(2031—2035年):以提升在东北亚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力为重点,城市开放动力、配置效力、科技实力、服务能力、城市魅力全方位提升,基本建成服务双循环引领东北亚的国际化中心城市。
三、行动计划
(一)构筑东北亚开放合作新高地
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深度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统筹发展平台、通道、贸易、投资,协同区域联动开放发展,着力提升国际交往能力,持续强化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当好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地排头兵。
行动计划1:优化重大开放合作平台
(1)提升自贸试验区开放能级。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将沈阳片区建设成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开放的新样板。加强与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海南自贸港等先进地区对接,探索创新举措。争取国际商务合作区等新开放形态,探索实施人员跨境流动便利措施。推进综保区业态创新,争取建立保税维修再制造综合试验区,探索开展工程机械、大型医疗器械、数控机床等高端装备保税维修业务,培育面向东北亚的“保税+展示”“保税备货+新零售”等新业态。
(2)建设国际化临空经济区。建设空港核心枢纽,推进“航空+枢纽”建设,加强临空经济区与航运公司合作,力争组建本土货运航空公司,建设多式联运物流中心,打造全球重要的航空货运节点城市。构建现代临空产业体系,发展枢纽物流服务、航空制造与维修、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新材料研发与制造、智能装备制造、临空现代服务等产业,建设临空保税制造产业园、临空商贸制造产业园等产业园区。
(3)做强国际合作园区。持续推进中德、中俄、中日、中韩等重点产业园区建设,创新中外合作体制机制。发挥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对外开放重要门户作用,打造中国制造与德国工业4.0战略合作试验区。建设中俄经贸合作产业园,持续扩大对俄项目引进和贸易规模,打造对俄国际经贸合作服务创新示范区。推进中日产业园、中韩科技园建设。
行动计划2:构筑“空陆海网”立体开放通道
(1)做优“空中”通道。完善客货运航线网络,积极争取开通沈阳至澳洲等地区客运航线,积极开通沈阳至欧美、RCEP成员国等国家地区的跨境电商货运包机航线,稳定运行沈阳至格林威尔、阿姆斯特丹等汽车零部件全货机航线。完善沈阳机场功能性口岸体系,提升进口检验检疫指定口岸承载力,加快形成东北亚进口商品集散地。
(2)做优“陆上”通道。建设国家中欧班列东北地区集结中心,将中欧班列(沈阳)打造成为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加强货物集散合作,拓展面向京津冀、环渤海、长三角、粤港澳等地区的集货网络。建设中欧班列产业园区,重点打造能源与低空经济、现代物流商贸、国际贸易产业链、粮食仓储与食品加工、消费品供应链、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产业组团。
(3)做优“海上”通道。充分借助辽宁省通边达海战略优势,强化沈大双核陆海联动,积极参与东北海陆大通道建设。通过海铁联运方式,拓展沈阳至日韩、欧美、东南亚等通道,加强与大连港、营口港、锦州港等重要港口对接,提升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与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战略合作。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推进海铁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
(4)做优“网上”通道。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加快中国(沈阳)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打造面向东北亚的跨境电商区域中心。推动跨境电商规模化发展,支持东北地区企业加强与跨境电商领军企业合作,转型开展跨境电商B2B业务。优化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扩大“9610、9710、9810、1210”跨境电商进出口业务规模。
行动计划3:拓展“一带一路”开放合作领域
(1)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深入贯彻落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全方位打造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提升外贸规模水平,举办沈阳名优产品“一带一路”海外行活动。开拓国际市场,大力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建设。深化旅游、医疗等人文交流合作,做优做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国家语言服务出口基地等国家特色服务出口基地。
(2)加强与俄蒙开展能源资源合作。办好中俄投资发展与贸易合作论坛,不断提高对俄蒙合作的深度质量。深度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深化对俄科技创新、跨境电商及物流等多领域合作。构建“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国际合作新机制,建设东北地区最大的跨境木材加工基地,谋划建设俄罗斯粮食生产、采购、储运、加工、销售中心。
(3)拓展与日韩经贸合作领域。全面深化沈阳与日韩重要地区经贸合作,在自由贸易、市场准入、要素流通便利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积极承办重大开放对话活动,做强“韩国周”、中日韩青年企业家发展合作对话会等开放活动品牌。充分利用RCEP经贸规则和制度性优惠政策,在医疗服务、环保服务、计算机服务、航空运输、增值电信等领域加大对日韩开放力度。积极承接日韩高端产业转移,全面提升对日韩货物贸易自由化水平。
行动计划4:打造国际对外交往中心
(1)建设东北亚国际会展名城。拓展会展空间,以沈阳国际展览中心、沈阳新世界博览馆等大型场馆为中心,以文博场馆、体育场馆、星级酒店会议中心为补充,优化会展场馆总体布局,推进中国(沈阳)工业博物馆等现有场馆功能智慧化完善提升。举办重大国际论坛展会,联合举办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等高水平国际经贸论坛和国家主场外交活动。申办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等国际展会,提升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等品牌展会层级和影响力。
(2)拓展国际友好城市“朋友圈”。织密城市间交流合作网络,实现“城市外交”互联互通,经济和人文交流交相辉映,打造国际友城标杆城市。拓宽国际交往渠道,深化对重点城市的合作,加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成员国的友城布局。积极申办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高质量举办国际友城经贸合作大会等活动。发挥沈阳领事馆数量多的优势,打造国际机构集聚区和综合服务区。
(3)积极推广“国际沈”城市形象。高质量办好“你好,沈阳”全球推介活动,建设东北亚国际传播中心,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提升海外社交平台沈阳账号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加强国际合作传播,深化与中央外宣媒体、境外主流媒体的交流合作,提升海外传播覆盖面和落地率。高水平办好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加强国际叙事能力,深入讲好沈阳故事。用好用足外国人过境免签政策,吸引更多外国游客来沈。
行动计划5:引领区域协同联动开放发展
(1)引领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深入实施规划共绘引领等七大工程,推动产业梯次配套、通勤便捷高效、生活便利共享,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强化产业共链,丰富都市圈产业分工协作模式,合力推进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加快交通共联,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协调联动、安全高效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建设沈阳铁路枢纽环线和城际铁路。推进平台共享,加强都市圈要素流动,创建都市圈创新孵化中心,加大辽宁股权交易中心金融服务功能,推进共建共享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联合开展流域治理,提升都市圈文化旅游协同发展水平,建立都市圈统一的公共事务治理联动平台。
(2)协同东北地区联动开放发展。共同打造以辽吉黑制造业走廊、科技创新走廊为支撑的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经济带。完善推进体制机制,形成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和互访交流。深化产业对接合作,推动军工、航空、汽车、机械装备等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共同谋划建设“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氢能高速走廊。深化科技创新合作,加强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跨区域合作,加快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打通哈长沈大旅游大通道,吸引游客到东北旅游度假、休闲康养、体验冰雪,探索开行环东北旅游客运班列。加强市场流通,共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一步消除商品和要素流通隐性壁垒。加强农产品流通,落实“北粮南运”战略,扩大药材、果品等优势农产品交易规模。发挥“东北三省一区多式联运发展联盟”作用,降低东北地区全程物流成本。
(二)构建国际化现代综合枢纽
建设世界级的桃仙国际空港、国际陆港、国际信息港、国际物流港,打造面向东北亚、通达全球的国际综合枢纽,建设开放、高效、智慧的东北亚现代综合枢纽城市。
行动计划6:打造东北亚国际航空枢纽
(1)推动机场配套设施建设。实施机场客货运设施改造,建设综合交通换乘中心,启动机场东货运区建设,优化布局国际货运分拨配送中心、冷链仓储等基础设施。启动机场西航站区发展用地建设,规划建设航空总部公司商务区等。
(2)打造机场立体综合交通网络。推进高铁场站、城际铁路、快速路等与机场连接,加快建设沈辽鞍城际铁路一期工程,推动机场融入高铁网络。打造双环疏解、两翼分流的道路集疏运网络,积极谋划四环快速路、疏港路等快速路与机场西出口连接。
行动计划7:优化内捷外畅的公铁枢纽
(1)拓展提升铁路网。完善“米字形”高铁网,开通运行沈白高铁,积极推动秦沈高铁二通道建设,打通东北进出关通道瓶颈。加密普通干线铁路网,推动沈金铁路建设,打通康平、法库铁路货运通道,形成沈阳—齐齐哈尔—满洲里新通道。
(2)加密完善公路网。构建“三环、九射、多联络”高速公路网布局,改建提升京哈高速,新建秦皇岛—沈阳、辽中—辽东湾、新民—阜新等高速,推动高速公路由中心辐射向网格化升级。启动都市圈环线高速建设,积极融入国家高速公路网,推动区域交通一体化。补强国省干线公路功能,加快推进京抚线、通武线等公路建设,进一步畅通东北物资运输大通道。
行动计划8:完善陆海联动的物流枢纽
(1)加快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依托沈阳西部制造业优势,加快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推动枢纽智慧陆港、临空经济先导区多式联运中心、综保区近海园区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推动物流干支仓配一体化运行,促进沈阳装备制造业和物流供应链服务深度融合发展。
(2)积极创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依托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整合存量物流设施资源,积极申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建设国际陆港综合服务中心、B型保税物流中心、中欧班列集拼中心等增量设施,打造集现代物流、食品加工、大宗商品交易、先进装备制造等于一体的产业集聚枢纽经济区。
(3)筹备申建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依托沈阳南部物流资源,规划建设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推动线上线下商贸物流资源集聚,完善商品仓储、干支联运、分拨配送、供应链管理等物流服务功能,构建面向沈阳现代化都市圈、辽中南城市群和东北地区的商贸物流中心。
行动计划9:构建高效畅通的信息枢纽
(1)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布局。提升通信枢纽承载能力,推进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和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带宽扩容,推动互联网根服务器镜像节点、国家顶级域名节点、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等落地建设。扩展国际直达数据通道,推进“星火·链网”国家超级节点建设,推动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辽宁分中心建设,鼓励领军企业建设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扩大已获批建设节点应用规模。
(2)强化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建设,在工业制造、交通运输、现代农业等优势领域建立行业高质量数据集,集成语音、文本等数据处理加工工具,为多模态大模型训练提供数据支持。融入国家“东数西算”战略体系,积极争取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在沈布局,加快沈阳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三期扩容、建设东北区域智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
(3)促进融合基础设施建设。统筹部署城市智能感知终端,推动市政、交通等各类物联网感知设备统一接入和集中管理,推动城市形态向数字孪生阶段转型。开展“车路云一体化”技术落地与规模应用,开展城市关键道路智慧化改造升级,实现汽车产业、信息通信技术与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深度融合。
(三)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中心
推进传统产业焕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到2030年,形成一批具有东北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全面建成完整、先进、安全的现代制造业体系。
行动计划10: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1)加快高端化升级示范。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加快补齐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短板,全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攻坚战。
(2)推动智能化转型赋能。推动“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建设,实施制造业智能转型示范行动,鼓励企业创建“灯塔工厂”、智能工厂,做大做强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加快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推动“链式”数字化转型。
(3)实现绿色化低碳转型。实施绿色制造企业培育工程,围绕汽车、装备、轻工、医药等行业广泛开展绿色制造企业培育。鼓励领军企业实施可持续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开展绿色伙伴式供应商管理。
(4)推进服务化转型升级。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和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壮大工业设计产业发展规模,争创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鼓励工业企业大力发展定制化服务、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新业态。
行动计划11: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1)优化升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加快推进大型压缩空气储能装置用压缩机等“大国重器”研发落地,增强高端装备国产化替代能力。加强机器人协同攻关,推动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和高校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共性技术需求开展联合攻关,推动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领域创新成果在集群转移转化。
(2)做大做强航空航天产业。完善“双核一基地”发展格局,重点推进沈阳航空航天城、航空动力产业园、法库通航基地建设。加快建设低空经济先导区,全面强化低空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加快推进电动飞机市场化应用。
(3)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争创“中国软件名城”,加快推进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前瞻布局人工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元宇宙等产业,重点在智能传感器、柔性电子等领域实现突破。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4)建设国家重要的IC装备集聚区。发展先进制程IC整机装备、高端零部件和IC材料,加快推动新型薄膜设备、涂胶显影设备等产品研发攻关。组建辽宁集成电路装备及零部件产业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集成电路整机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科技创新平台。
(5)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依托风、光、氢、储资源和产业优势,建设新能源基地。打造全球领先的储能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储能生产研发圈、储能示范项目圈和储能产业协同创新圈。以铁西氢能装备制造基地为核心,加快建设氢能技术中心,布局氢能专业产业园。
行动计划12:培育壮大新产业新赛道
(1)推进优势产业未来化。人形机器人产业重点攻关高动态、高精度传动等机器人关键技术,建设国内领先的机器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与人形机器人研发制造基地。高性能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重点突破纳米陶瓷材料、新型陶瓷涂层、生物相容性材料等新材料生产技术,加快新型无机非金属智能材料研制和创新应用,建设开放型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与孵化平台。
(2)推动前沿颠覆技术产业化。人工智能产业推进沈阳智能计算中心、沈阳超算中心等重点项目,加速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空天装备产业积极承接空天领域国家战略任务,重点开展空天装备整机制造、发动机制造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及前沿技术研究。
(四)创建国际性科技创新中心
增强科技创新策源与市场资源集成功能,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到2030年,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辐射东北亚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行动计划13:打造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1)构建高水平创新空间。浑南科技城聚焦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加快引进国际化高端创新平台、高层次人才团队、科技型领军企业。沈北科教融合园建设院士工作站等高端平台载体,面向国内外开展产学研合作。实施科创组团提质增效行动,推动龙之梦科创街区等园区建设。
(2)建设国家级实验室。推进辽宁材料实验室、太行实验室辽宁研究中心等跻身国家实验室体系。发挥汇聚国际一流人才平台作用,集聚东北亚顶尖科学、技术、工程等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
(3)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进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高能射线多束源材料多维成像分析测试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纳入国家战略布局,解决工程灾害超高仿真、材料内部结构高清晰度成像等世界性前沿难题。
(4)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创新平台。支持东北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优势领域创新主体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鼓励头部企业、骨干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中心。
行动计划14: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1)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围绕高端装备、航空航天、半导体芯片制造和工业基础软件等领域,建立“高精尖缺”技术及产品需求清单,设立创新联合体攻关专项、未来产业技术攻关专项,着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
(2)深入实施“揭榜挂帅”。推动破解产业链“卡点”,组织绘制产业链技术路线图谱和功能部件图谱,面向全国优选技术攻关揭榜团队开展联合攻关,加快突破产业链断点堵点。
(3)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源头创新作用,集聚国内优势科研力量开展重大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建立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投入机制,健全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行动计划15:优化科技自主创新生态
(1)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瞪羚独角兽”企业培育专项行动,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提升科技型企业孵化器服务能级,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2)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全面推进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实施,加大专利转化支持力度,持续提升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和转化效益。提升东北科技大市场等平台技术转移服务能力,开展“校企合作驱动创新”、工业降碳技术交流会等各类成果撮合对接活动,促进转化科技成果落地见效。
(3)建设东北亚国际人才港。深入实施“兴沈英才计划”,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引进高层次人才,打造博士沈阳行、东北亚(沈阳)人才交流大会等人才活动场景,吸引创新企业和各类人才投身沈阳。打造东北亚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实施高精尖科技优才集聚工程,着力引进一批能够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海外高端科技创新人才。
行动计划16: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1)建设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基地。加快建设中德国际智能创新园、中俄科技合作基地等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积极引进、集聚国际技术成果,聚焦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技术瓶颈,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项目。设立沈阳中白科技合作基地,加快引进白俄罗斯科学院等创新资源和高端外国专家团队。
(2)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活动。举办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等活动,积极筹备项目路演、对接撮合。鼓励京沈两市高校、科研机构加强科技研发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科技合作信息交流共享,加快建设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辽宁创新中心等京沈科技合作项目。
(3)实施“科技出海”专项行动。拓展科技外交官、国际友城等合作渠道,鼓励沈阳科技领军企业等创新主体在海外建立海外创新中心、离岸实验室,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平台向全球科学家开放使用机制。举办“扬帆出海科技领航”科技对外开放对接交流会等活动,组织科技企业赴境外开展先进技术培训,引导科技领军企业联手拓展海外合作业务。
(五)打造国际化现代服务业中心
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创新金融业态,培育消费新模式,塑造国际化城市品质,不断增强沈阳现代服务业国际化竞争力和集聚力。
行动计划17: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
(1)高标准建设国家级金融商贸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进与日本、韩国等国家国际金融合作,建设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金融枢纽。大力引进境外金融机构,争取新设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持牌金融机构。推进沈阳企业征信平台建设,完善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功能,为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策划开展高端金融活动,积极申办国际金融论坛全球年会,塑造金融中心国际品牌形象。
(2)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强化金融服务供给,提升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争取将辽宁股权交易中心纳入国家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试点。充分发挥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辽宁基地功能,加强与香港及日、韩、德、法等境外证券交易所合作。加强上市企业梯度培育,全力储备科创板、创业板等上市后备企业,建立上市后备企业库。
(3)促进数据流通和交易。搭建数据交易、结算交付、安全保障等交易平台,打造东北亚区域数据要素配置枢纽节点。创新跨境数据交易产品和服务,培育多元数据经营主体,创新产业链、供应链、企业图谱等全方位数据服务。完善数据流通应用、开放共享与安全保护机制,探索建立数据要素流通规则,分级分类、分步有序推动部分领域数据流通应用。
(4)探索推进东北亚碳排放权交易。打造自愿减排国际碳交易服务平台,强化绿色量化、绿色定价和绿色资金配置三大核心能力。推动建立碳账户体系,完善国际碳汇补偿和交易机制,探索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开展碳配额质押确权等工作。推进与日本、韩国等国家开展碳交易前期合作,共同就碳排放目标管理、碳交易机制等关键问题开展合作研究。
(5)拓展多元化跨境金融服务。开展跨境结算融资创新服务,简化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手续,依托自贸试验区沈阳片区开展自由贸易账户试点。扩大与日韩等国家在金融领域合作,鼓励市级金融机构同国家级机构共同参与推动中日韩共同基金落地,鼓励本地投资机构与境外投资机构合作设立平行基金,开展双向投资。
行动计划18: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1)打造国际化消费商圈。持续打造“约沈阳,悦消费”品牌,推进城市核心商圈、区域商圈和社区商圈建设升级,促进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适度均衡的多层级国际消费商圈布局。培育特色商圈,提升沈阳方城—中街国际商圈影响力,建设太原街国际智慧商圈,培育西塔—北市国际风情商圈,建设东北中韩文化消费中心、东北民俗消费地。建设特色商业街区,打造国际青年友好街区,提升中山路欧风街等特色街区品质,构筑异域风情休闲街区。
(2)培育时尚化消费场景。大力发展首发经济,持续推动首店、首展、首秀、首演落户。吸引国际知名企业在沈设立品牌首店、旗舰店,引进国际品牌特别是科技新品来沈开展首展、首秀、首演等活动。打造国际消费新IP,开展“老字号示范创建”“老字号嘉年华”等活动,打造“越夜越沈阳”城市夜经济品牌,发展智慧超市等新零售业态,提升“中国啤酒之都”“沐浴休闲之都”等品牌国际影响力。高水平谋划国际啤酒节等活动,举办国际音乐节、中国(沈阳)喜剧电影周等活动。
(3)创新多元化消费业态。扩大购物退税店、免税店规模,提升离境退税服务质量。推动本土商品进入免税销售渠道,使更多本土品牌走向国际。提升入境人士消费便利度,推动商业、文旅、交通、医院、学校等场景境内境外银行卡受理全覆盖。扩大生产性消费,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丰富消费产品类型,加力扩围更多消费品参与以旧换新,鼓励知名超市销售境外商品。
(4)放大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效应。全面落实《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总体方案》,为国家全方位开放和服务业创新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深化与商会等机构合作。加快推进“设立并符合有关条件的外商投资旅行社从事除台湾地区以外的出境旅游服务”试点。
行动计划19:提升优质国际化公共服务
(1)发展高品质国际医疗。提升国际化医疗服务水平,争取增加涉外定点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数量,为外籍人士提供专家看诊等高端优质的国际化医疗服务,积极争取与国际知名医疗机构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扩大医疗卫生领域对外开放合作,重点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和日韩等周边国家在医疗卫生等方面交流与合作,建设面向东北亚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心。
(2)发展高水平国际教育。积极争取国家涉外教育政策先行先试,吸引世界顶级名校来沈合作办学。优化现有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服务,持续提升国际教育质量。优化留学教育环境,完善国际学生招生、教学、管理等政策,为外籍学生提供便利条件,打造“留学沈阳”品牌。强化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打造国际职教城,推动职业教育院校依托跨国企业开展国际化职业教育,实施双元制教学,建设面向国际的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选派师生参加并积极申办世界技能大赛。
行动计划20:塑造国际化城市品质
(1)构建高效便捷交通系统。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推进地铁1号线东延线、3号线、6号线、9号线二期以及10号线二期工程建设,推动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落地实施,进一步提升地铁线网通达性。畅通城市交通“主动脉、微循环”,完善城市快速路网络,持续打通“断头路”“瓶颈路”,不断提升城市道路效能。强化公共交通,提升换乘关键节点交通便利性。完善静态交通,多措并举打造便捷实用静态交通体系。
(2)建设高质量安全韧性城市。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建立健全国际领先的可持续城市更新模式,夯实国际化中心城市运行基础。重点加快城中村、住宅区、背街小巷等更新改造,完善便民服务设施。加强城市供水全过程风险管控,加快建设稳定可靠的城市电网,优化燃气设施和管网系统,提升污水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水平,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推进源头减排、调蓄及雨水资源利用设施、排水设施等项目建设。
(3)建设北方特色公园城市。优化城市规划设计,加快“一河三湾”等35个核心发展板块建设,推进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深度融合。突出“三生”融合,推动公园形态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得益彰,构建自然生态公园、郊野公园、综合公园、河道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协调互补的全域公园体系。实施商业街区、高架桥区、街角路口等重要地段和节点绿化提升。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筑牢国际化城市绿色生态基底。
(4)建设高效联通?智慧城市。健全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体制机制,打造城市数据大脑,建设城市数字驾驶舱,持续提升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实战功能,搭建贯通市区两级应急指挥系统,增强城市快速响应效能。深入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强化城市运行状况动态感知、智能预警、精准推送、联动处置。推进面向自动驾驶的高精度地图、智慧停车平台项目建设。利用“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数字监测体系,加强污染物排放和环境质量在线实时监测。
(六)建设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
坚持以文化城、以文兴城,推进文化载体建设,注重城市文化追根塑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城市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着力提升区域文化创意中心国际美誉度。
行动计划21:提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
(1)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深入开展城市文脉梳理、文明探源、文化传承研究,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体系。积极参与“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开展辽河干流流域红山文化遗址调查研究,实施沈阳故宫、清昭陵、清福陵“一宫两陵”提质升级工程。加快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沈阳段)、新乐遗址公园改造建设。
(2)创新历史文化传承与利用。促进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开放利用,用好张学良旧居陈列馆(红楼群)等名人故居资源,传承和展示深厚历史文化。充分用好中国(沈阳)工业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多种形式文化资源,丰富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宣传形式。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实施“传统工艺振兴”工程,加快推动非遗传承体验场馆等建设,举办沈阳非遗博览会,争创国家非遗体验基地,培育一批沈阳非遗品牌产品。
(3)弘扬城市文化精神。擦亮“英雄城市”名片,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继承和发扬主人翁的秉性、勇立潮头的天性、精工细作的品性,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策划开展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等重大仪式活动,实施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改造提升工程,建设完善英雄公园等文化地标,提升社会各界的关注度和美誉度。提升城市历史文化内涵,深化全民阅读活动,推进城市书房、书屋建设,打造“百馆之城”和“书香沈阳”。
行动计划22:打造文体旅深度融合新典范
(1)发展多形式文化旅游。发展历史文化旅游,策划盛京历史游、新乐历史遗迹游、辽金历史游等主题产品。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开发研学红色知识游等主题产品。做强工业文化旅游,策划工业文化观光游等主题产品。培育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民族文化体验游等主题产品。建设国际化冰雪文旅基地,优化完善滑雪场设施条件,打造差异化冰雪旅游线路,发展“冰雪+”会议、“冰雪+”温泉等新业态,延伸发展冰雪旅游商品、冰雪培训、冰雪养生等产业。
(2)建设国际体育赛事名城。加快综合体育场馆建设,推进王家湾冰上运动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开发浑河水上运动空间,优化奥体中心、全民健身中心等场馆设施,激活场馆运营、体育经纪、体育培训和转播服务等上下游业务,形成沈阳特色体育产业链。举办重大体育赛事,丰富多元化赛事供给,聚焦“双运之城”,办好第十五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巩固辽篮、辽足“黄金主场”,积极申办、承办亚洲篮球冠军联赛等赛事,办好国际赛艇公开赛等赛事,谋划引入速度滑冰四大洲锦标赛、世界电子竞技锦标赛等特色赛事活动,释放体育赛事对城市国际形象塑造的巨大潜力。
(3)推进文创产业融合发展。做大文化创意设计,提升沈阳工业、建筑等设计水平,建设东北最优、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设计之都。促进科技与文化产品融合,推进传统节日现代化,开发原创性、沉浸式体验项目和产品。推广特色文创产品,重点打造沈阳方城等文创品牌,研发特色非遗衍生品及现代文创产品,扩大沈阳文创产品市场知名度。推进国际设计谷等文化与科技融合基地建设,打造特色文创产业园。
行动计划23:营造多元包容国际人文环境
(1)打造一流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建设国家营商环境标杆城市,优化外资项目和境外投资管理服务,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外资准入制度,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进入已经开放的领域,将更多涉外审批服务事项纳入“一网通办”。推进重点外商投资项目全流程“一对一”领办代办,加强境外投资项目合规性指导。优化涉外法治环境,开展仲裁程序、调解方式等方面的制度创新,组建涉外仲裁专业委员会,拓展涉外仲裁国别覆盖率,加强涉外律师人才培养,打造国际化法律服务人才队伍。
(2)打造标准化国际化标识系统。推进重点场所公示语多语种标识规范化常态化。加快实现体现城市文化特色的国际化、标准化标识系统全覆盖。促进咨询服务体系国际化建设,建立双语平行语料库,实现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片区外语无障碍服务,在重点服务行业开展涉外基础知识和交际能力培训,组建长效性外语志愿服务队伍。
(3)建设现代化国际社区。促进国际化社区设施配套与服务提升合理匹配、外籍居民与本地居民和谐共处、国外机构与本地机构联动互补、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有机融合。提高面向外籍人士服务水平,完善外籍人士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功能,优化涉外服务事项办理流程,在外籍人士子女就学、涉外医疗、在沈就业、出入境服务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沈阳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的全过程、全领域,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各部门全面参与,协同推进。建立工作协作机制,统筹推进各项任务落实,明确各项工作任务牵头市领导、责任单位和具体工作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和完成时限,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推进和协调保障机制。组织各地区、各部门围绕各项行动计划,制定具体行动方案,按年度分解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加快推进行动纲要实施。
(二)完善要素保障
强化政策导向,分领域研究制定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配套政策,加强政策协调和政策储备。加强与国家、省对口部门衔接,主动争取各类支持。推进项目建设,着眼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组织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加强项目实施管理,形成动态有序的项目储备制度。强化资金支持,充分利用国家东北振兴等相关资金,积极争取省专项资金投入,合理安排市本级配套资金给予支持。创新投融资方式,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三)严格评估督查
建立行动纲要“编制—实施—评估—调整”的滚动循环机制,加强纲要实施动态管理。建立行动纲要定期评估机制,加强动态监测分析,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行动纲要实施情况适时进行评估总结,分析发展形势和建设进度,提出建设性意见。加强督促检查,跟踪分析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实施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重大问题,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四)推动社会参与
加大对行动纲要宣传力度,营造政府、学校、企业、社区等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环境,提高社会知晓度,增强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建立健全社会参与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共同推进各项行动实施。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以行动纲要为指引,促进全市上下在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工作中群策群力、共建共享。
《沈阳市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
行动纲要(2025—2035年)(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
现就《沈阳市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25—2035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行动纲要》)的起草情况说明如下:
一、起草背景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东北地区开放发展,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来东北视察,作出重要指示要求。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东北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在我国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2024年10月,国务院批复《沈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将沈阳定位为“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赋予沈阳全面振兴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国家要求,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沈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各地区各部门多次专题研究讨论,邀请专业咨询机构和有关专家提出意见建议,起草形成了《行动纲要》。
二、主要内容
《行动纲要》由建设背景、总体思路与行动目标、行动计划、组织实施四个部分组成。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一)关于战略定位
《行动纲要》提出“一高地、一枢纽、四中心”目标定位,即东北亚开放合作新高地、国际化现代综合枢纽、国家先进制造中心、国际性科技创新中心、国际化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
(二)关于发展目标
《行动纲要》提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的目标,第一阶段(近期):2025—2027年,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建设初见成效;第二阶段(中期):2028—2030年,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第三阶段(远期):2031—2035年,基本建成服务双循环引领东北亚的国际化中心城市。
(三)关于行动计划
《行动纲要》聚焦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总目标,围绕“一高地、一枢纽、四中心”目标定位,提出具体行动计划。一是围绕构筑东北亚开放合作新高地,重点实施优化重大开放合作平台、构筑“空陆海网”立体开放通道、拓展“一带一路”开放合作领域、打造国际对外交往中心、引领区域协同联动开放发展等行动计划。二是围绕构建国际化现代综合枢纽,重点实施打造东北亚国际航空枢纽、优化内捷外畅的公铁枢纽、完善陆海联动的物流枢纽、构建高效畅通的信息枢纽等行动计划。三是围绕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中心,重点实施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新产业新赛道等行动计划。四是围绕创建国际性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实施打造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优化科技自主创新生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等行动计划。五是围绕打造国际化现代服务业中心,重点实施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升优质国际化公共服务、塑造国际化城市品质等行动计划。六是围绕建设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重点实施提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打造文体旅深度融合新典范、营造多元包容国际人文环境等行动计划。
国际充换电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国际充换电网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国际充换电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国际充换电网,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沈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10分钟前
充换电头条 13分钟前
小鹏汽车 19小时前
图片正在生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