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充电站

充电枪伤人事件引关注,行业痛点亟待解决

来源:国际能源网

时间:2025-03-14

近期,一起涉及充电枪的意外伤害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3月11日,在浙江台州,一名车主在某充电站归还充电枪时遭遇了不幸。据车主发布的视频显示,在拔取充电枪的过程中,由于枪头未完全解锁且电缆扭转积累的应力突然释放,枪头反弹击中其面部,导致嘴唇受伤。伤者随后前往医院接受治疗,缝合了8针,并需要进一步进行牙齿检查。

事件发生后,相关充电站所属企业迅速启动了调查并作出了回应。经过确认,该事故发生在车主归还6号充电枪时,由于充电线缆处于扭转状态且未正确放置到位,导致线缆弹出释放扭转力,充电枪头因此砸向车主。目前,该企业已与车主取得联系,并提供了必要的关怀。同时,公司表示将改进自营站点的安全标识,增加充电枪插拔指引和安全提醒,并积极推动枪线轻量化的产品迭代。

这起事件不仅给当事人带来了身体上的痛苦,也使得充电设施的安全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日益普及,充电需求激增,公共充电枪头和线缆普遍面临沉重、操作不便的问题。为了满足快速充电的需求,公共充电桩通常采用直流大功率快充技术,这需要增加电缆的横截面积和长度,有时还需添加液冷管道或隔热层,使得电缆变得又粗又重又硬。特别是在严寒地区,电缆的柔韧性显著降低,不当操作很容易导致应力累积,从而引发潜在的安全风险。

关于责任的认定,保险行业的专家指出,如果事故是由于设备自动回弹造成的,那么充电桩企业需要承担产品责任险的赔偿责任;如果是因为线缆应力导致的事故,充电桩企业与运营商需要协商确定责任比例。法律专家则表示,如果能证明充电桩存在质量问题或设计缺陷,生产者应承担侵权责任,但消费者在举证方面可能会面临较大难度。

这起充电枪伤人事件为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揭示了用户安全教育的不足、设备人体工学设计的待优化以及应急机制的缺失等问题。展望未来,汽车制造商、充电桩企业以及运营商都应从优化设备设计、加强用户操作培训、完善应急处理体系等多个方面着手,确保消费者在充电时的安全,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特别声明

国际充换电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国际充换电网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国际充换电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国际充换电网,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微信 朋友圈

相关推荐

更多充换电信息推荐 >

图片正在生成中...

关闭

    退款类型:

    01.支付成功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2.付款后文章内容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3.商户单号 *

    04.问题描述

返回